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各類藥材俱全。 人間社記者胡堯儲攝
圖說:新渥街道內的浙八味藥材城。 人間社記者胡堯儲攝
圖說:新渥街道內的原藥材交易場。 人間社記者胡堯儲攝
圖說:交易場內處理藥材的老人家。 人間社記者胡堯儲攝
圖說:結合藥材、醫療、烹飪、營養、食材發展的「食療」藥膳。 人間社記者胡堯儲攝
圖說:「浙八味藥材城」廣場昭明太子像。 人間社記者胡堯儲攝
圖說:江南藥鎮盤安縣新城區。 人間社記者胡堯儲攝藥材之鄉養生之地 江南藥鎮浙江盤安
2023-09-30
喜歡詩文的您應該對《昭明文選》不陌生,主編這部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的蕭統,是南朝梁武帝的長子,死後被諡「昭明」而稱「昭明太子」,您也想不到這位文采出眾的帝王之子,對中藥也有貢獻吧?
浙江盤安縣被稱為「江南藥鎮」,縣內的新城區新渥街道「浙八味藥材城」的廣場前,就矗立著昭明太子的塑像,「昭明太子」蕭統在西元527-530年間,因遭陷隱居大盤山區,開闢藥園製藥救人,後人感念其功德建有「昭明院」,塑其像稱「盤山聖帝」,每年六月六日舉行大典祭祀。
盤安縣中藥材商會會長張光華說,盤安、東陽一帶自唐朝開始就種植中藥材,現今全浙江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0萬畝,而浙江在中藥的運用上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春秋時期《世本》一書中記載,黃帝的大臣桐君在富春江畔結蘆采藥煉丹,被尊為「中藥鼻祖」,桐君山則為「藥祖聖地」。
盤安縣境內的大盤山設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以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內藥用植物達1219種,知名的「浙八味」-杭白菊、浙麥冬、溫郁金、白术、元胡、白芍、浙貝母、元蔘,盤安即占了後面的五味-稱作「盤五味」,都為中國知名的大藥房採用。
走進新渥街道,建築規畫齊整,道路寬敞,空氣中充滿中草藥味,所見皆是中藥材的販售店,店面大小不一,卻都是各味藥材俱全,許多店家外的走道上放著一袋袋裝滿藥材的麻袋,更增添「藥鎮」形象。
新渥街道內設有「地產藥材交易區」,到訪的日子不是交易日,時間已近中午,交易場顯得空曠,幾位藥農在分離「浙貝母」的殼,街道另一頭,幾位老媽媽圍坐一塊大木板旁撿選「浙貝母」,這些活兒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在做。
農曆逢2、5、8日的早上是藥材的交易日,藥農清晨2點多就開始聚集,買家多是本地人,收購後批發到外地的藥商,張光華說:「20年前家家戶戶的收入都源自於藥材,目前因為經濟發展,年輕人都往城市移動,加上土地開發,人力及土地已顯不足,野生的藥材日漸稀少,大宗的藥材90%以上都是人工種植,而藥材種植都以較為年長的勞動力為主,野生採集都是應特殊需求,由專業的採藥人去山中尋找 」。
盤安台聯會祕書長陳勇進介紹,建在新渥街道中心位置的「浙八味藥材城」:交易大廳面積就有三萬平米,地下一層為中藥材原藥、種子交易區;地上一層為公司或個人經營交易區;二層為土特產、保健品交易區;三層為中藥材博覽館、精品土特產展示館。
陳勇進說,盤安也被稱為「香菇之鄉」,據《中國名人大辭典》記載,唐朝時羊愔在公元864年雲遊至大盤山一帶,「採菇為食,又採百合加餐,山泉為飲,日久身形清瘦,鬚髮如漆,年老童顏,身輕如雲健步如飛,飲酒三斗不醉,能日行三四百里,來去無蹤,世人稱為『菇祖』『菇仙』,這段記述應該是啟發盤安發展藥膳的靈感。
陳勇進說,江南藥鎮是浙江唯一以中藥材為發展基礎的特色小鎮,而中藥材產業是盤安最大的優勢和「生態富縣」的重要依託,從羊愔的故事得到的啟示,盤安人將魏晉時期發展出的養生延年觀念,以及歷朝歷代留下諸多的養生論述,賦予中藥多元化的角色,將古人傳統養生的理念,以及原本以治病為主的藥材,以醫療、烹飪、營養等理論,結合食材發展「藥膳食療」,轉型成保健、養生的多元化產業。
張光華感嘆說,近300年來由於西醫的強勢發展,很多人被所謂的「科學」一詞綁架,導致很多人對中國醫藥有誤解及排斥的現象,殊不知,中國的醫藥知識和技術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層面是「哲學」,中醫把「人當人」治病,用「加法」-從養生的規律,以調理加強自身的免疫力來「治未病」,從病理的角度抑制病灶使之不發作「與宿主共存」;而西醫把人當工具修理,用「減法」-哪裡有問題就切掉了事,卻讓病灶轉移,有句笑話:「西醫讓你明明白白的死,中醫讓你迷迷糊糊的活」,形象的點出了中西醫之間觀念上的差異。
西醫的「科學」和中醫的「哲學」不應相斥,而要互補,盤安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的「藥材之鄉」要善加保護妥善規畫,多元化發展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浙江盤安縣被稱為「江南藥鎮」,縣內的新城區新渥街道「浙八味藥材城」的廣場前,就矗立著昭明太子的塑像,「昭明太子」蕭統在西元527-530年間,因遭陷隱居大盤山區,開闢藥園製藥救人,後人感念其功德建有「昭明院」,塑其像稱「盤山聖帝」,每年六月六日舉行大典祭祀。
盤安縣中藥材商會會長張光華說,盤安、東陽一帶自唐朝開始就種植中藥材,現今全浙江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0萬畝,而浙江在中藥的運用上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春秋時期《世本》一書中記載,黃帝的大臣桐君在富春江畔結蘆采藥煉丹,被尊為「中藥鼻祖」,桐君山則為「藥祖聖地」。
盤安縣境內的大盤山設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以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內藥用植物達1219種,知名的「浙八味」-杭白菊、浙麥冬、溫郁金、白术、元胡、白芍、浙貝母、元蔘,盤安即占了後面的五味-稱作「盤五味」,都為中國知名的大藥房採用。
走進新渥街道,建築規畫齊整,道路寬敞,空氣中充滿中草藥味,所見皆是中藥材的販售店,店面大小不一,卻都是各味藥材俱全,許多店家外的走道上放著一袋袋裝滿藥材的麻袋,更增添「藥鎮」形象。
新渥街道內設有「地產藥材交易區」,到訪的日子不是交易日,時間已近中午,交易場顯得空曠,幾位藥農在分離「浙貝母」的殼,街道另一頭,幾位老媽媽圍坐一塊大木板旁撿選「浙貝母」,這些活兒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在做。
農曆逢2、5、8日的早上是藥材的交易日,藥農清晨2點多就開始聚集,買家多是本地人,收購後批發到外地的藥商,張光華說:「20年前家家戶戶的收入都源自於藥材,目前因為經濟發展,年輕人都往城市移動,加上土地開發,人力及土地已顯不足,野生的藥材日漸稀少,大宗的藥材90%以上都是人工種植,而藥材種植都以較為年長的勞動力為主,野生採集都是應特殊需求,由專業的採藥人去山中尋找 」。
盤安台聯會祕書長陳勇進介紹,建在新渥街道中心位置的「浙八味藥材城」:交易大廳面積就有三萬平米,地下一層為中藥材原藥、種子交易區;地上一層為公司或個人經營交易區;二層為土特產、保健品交易區;三層為中藥材博覽館、精品土特產展示館。
陳勇進說,盤安也被稱為「香菇之鄉」,據《中國名人大辭典》記載,唐朝時羊愔在公元864年雲遊至大盤山一帶,「採菇為食,又採百合加餐,山泉為飲,日久身形清瘦,鬚髮如漆,年老童顏,身輕如雲健步如飛,飲酒三斗不醉,能日行三四百里,來去無蹤,世人稱為『菇祖』『菇仙』,這段記述應該是啟發盤安發展藥膳的靈感。
陳勇進說,江南藥鎮是浙江唯一以中藥材為發展基礎的特色小鎮,而中藥材產業是盤安最大的優勢和「生態富縣」的重要依託,從羊愔的故事得到的啟示,盤安人將魏晉時期發展出的養生延年觀念,以及歷朝歷代留下諸多的養生論述,賦予中藥多元化的角色,將古人傳統養生的理念,以及原本以治病為主的藥材,以醫療、烹飪、營養等理論,結合食材發展「藥膳食療」,轉型成保健、養生的多元化產業。
張光華感嘆說,近300年來由於西醫的強勢發展,很多人被所謂的「科學」一詞綁架,導致很多人對中國醫藥有誤解及排斥的現象,殊不知,中國的醫藥知識和技術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層面是「哲學」,中醫把「人當人」治病,用「加法」-從養生的規律,以調理加強自身的免疫力來「治未病」,從病理的角度抑制病灶使之不發作「與宿主共存」;而西醫把人當工具修理,用「減法」-哪裡有問題就切掉了事,卻讓病灶轉移,有句笑話:「西醫讓你明明白白的死,中醫讓你迷迷糊糊的活」,形象的點出了中西醫之間觀念上的差異。
西醫的「科學」和中醫的「哲學」不應相斥,而要互補,盤安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的「藥材之鄉」要善加保護妥善規畫,多元化發展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最新消息
雲水書車到訪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 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2025-11-14萬年寺佛光緣美術館「未來海洋暢想」特展 激發環保意識
2025-11-14均頭國中技職探索啟航 體驗學習樂趣
2025-11-14《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苦樂童玩記4-4
2025-11-14菲萬年寺歡迎晚宴 以教育傳承結萬種緣
2025-11-13西方寺參與藝術美食節 以文化結緣傳遞佛法之美
2025-11-13親子彩繪燈籠 創意綻放法華禪寺
2025-11-13佛光山金光明童軍團淨灘行動 以行動守護永續環境
2025-11-13心保和尚與菲國佛光人接心 共祈行菩薩道發菩提心
2025-11-13逢甲大學參訪惠中寺 體悟娑婆的「妙法蓮華」
2025-11-13
相
關
消
息







